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

朱强:在图纸上复原“三山五园”|天天微资讯

来源: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:2023-06-21 16:05:22

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

在古都北京的西北部,有一片以圆明园、畅春园、万寿山·颐和园、玉泉山·静明园、香山·静宜园为核心的清代皇家园林群,被称作“三山五园”,这是一片承载了特殊民族记忆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。


(资料图)

不过,这片园林曾遭到严重的损毁。如今,那些古老园林的风貌,在一位“90后”科技工作者——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青年教师朱强手中得到了重现。

他利用计算机技术,以复原图纸、长卷、模型、视频等形式,在多次科普展览中立体展现了北京城与“三山五园”地区的古今格局和沧桑巨变。

今年5月,朱强被授予2023年北京“最美科技工作者”称号。

立志从事园林研究

要说朱强与“三山五园”的缘分,还需从他上高中时说起。

2008年冬,读高中的朱强在电视上看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作品——纪录片《圆明园》。看着借助3D技术才得以重现的“万园之园”圆明园,朱强一下子就被触动了。

没过几天,朱强就冒着寒风赶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区的圆明园遗址,想一睹它的真容。可令朱强没想到的是,眼前的一切跟他的想象大相径庭。

“用‘满目萧瑟’来形容当时的景象,可能再合适不过了。”朱强感慨道,“尤其是与纪录片一对比,那种感觉特别震撼。”

自此,《圆明园四十景图咏》《1860:圆明园大劫难》《追寻失落的圆明园》《乾隆御品圆明园》《三山五园旧影》等书便成了朱强书桌上的“常客”。就这样,一颗复原“三山五园”的种子,不知不觉间在他心里扎下了根——“我决定从事园林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”。

“勇闯”冷门畅春园

2011年,朱强如愿考上北京林业大学,开始了11年的专业学习。

在不断的探索中,朱强渐渐发现,“三山五园”中还“藏”着大量有待研究的问题:圆明园里曾经种植了哪些草木花卉、畅春园的精确地理范围到底是从哪里到哪里、清代皇室成员是如何利用这片园林的……朱强迫切地想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,他想到的方法是——复原。

“研究‘三山五园’最重要、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复原,这个复原不是在废墟上重建,而是基于史料分析与绘图手段,精确呈现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,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理论研究。”朱强说,“在图纸上修复已发生巨变的‘三山五园’,对今后的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来说意义重大。”

不同于修复一座亭台楼阁或一件宫廷陈设,朱强要“修复”的对象,是北京城外一片占地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,体量巨大;加之相关历史资料非常零散,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收集和分析,并用专业制图手段呈现,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。

不过,这些困难没有吓退朱强,他怀着忐忑和激动的心情,以畅春园为切入点,正式推开了通向“三山五园”的“大门”。

在“五园”中,畅春园的艺术价值重大,但也消失得最彻底。

“畅春园的研究之所以较‘三山五园’地区的其他园更小众、冷门,主要原因就是史料稀缺,前人对其的考证内容,只有文字论述和少量示意图。”朱强回忆道,“雪上加霜的是,畅春园的准确旧址也难以定位,它们几乎被快速发展的城市‘淹没’了。如今的畅春园,曾经的边界已无处可寻,只剩下两座寺庙山门耸立在北京大学西门对面。”

为了还原畅春园的原貌,朱强带领团队成员参考了大量古代舆图、宫廷档案与绘画、近现代测绘及卫星图、老照片、北京城市建设历史测绘图等资料,收集到6大类33份一手图文史料,同时不厌其烦地开展实地考察。最终,他们推测出了清乾隆时期畅春园和附属西花园的总面积(约87公顷),较精确地复原了畅春园的园林边界和内外空间。

有了修复畅春园的宝贵经验,朱强对“三山五园”的复原工作有了信心。此后,他和团队为“三山五园”地区中的大小24园及其周边的水系、稻田、村镇、寺观、八旗军营和路网,统一绘制了一整套清咸丰时期的复原图纸,并对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绘的《清西郊园林图》进行了细化与完善。

借助朱强及其团队成员绘制的复原图,人们有机会更加直观、完整地领略到这片昔日皇家园林曾经的壮丽与辉煌。

转向“万园之园”圆明园

2020年,在博士生导师、著名风景园林学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的指点下,朱强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向了“万园之园”圆明园。

“孟先生给了我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指导,他让我专心地从风景园林学角度,也就是从规划设计角度,去解读古典园林从无到有的过程。”在谈起已故孟兆祯先生对自己研究的影响,朱强感慨道,“经先生指点,我们理解到,要重点关注的不是一座园子建造的结果和繁复的历史细节,而是要研究它为什么会成为这样、是怎么被设计出来的,这恰恰是前人没太关注到的内容。”

在研究圆明园的过程中,朱强愈发意识到“三山五园”的研究是一门结合了园林、植物、建筑、考古、历史、文学、艺术等多学科于一身的“综合课”。不同于相关资料甚少的畅春园,前人对圆明园的研究非常多,如果想发现一些新东西,朱强必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升它的复原精度,并探寻更多具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方法。

为了实现精细化复原,朱强不仅要研究园林的规模、功能等“大问题”,还要考虑园林门禁制度、匾额楹联的内涵、植被的变化等小细节。举例来说,圆明园中曾有许多桥,它们的材质是什么、为什么选择这样的造型……诸如此类的细枝末节,朱强都要一一探究清楚。

朱强指着复原图对科技日报记者说:“这个地方曾是圆明园最重要的一个景区,名为正大光明。它过去是一个比较规整、轴线式布局的建筑群,在这儿进行过很多重要的外交活动,还举办过科举考试的殿试。但在1860年,英法联军入侵北京,这个大殿是英法联军的指挥部,他们撤离时将其焚毁。”

根据朱强的统计,在1860年惨遭焚毁前,不包括附属园,圆明园里曾有各类木桥、石桥超过160座,但没有一座被完整保存至今,目前按原样、原材质修复的桥不超过10座。

积极投身科普

科研之余,朱强发现,许多人对“三山五园”的认识并不充分,有时甚至还存在很多误解。于是,他积极投身科普,想通过自己的方式,引领公众正确地了解“三山五园”这一民族瑰宝。

为了让人们更形象、更全面地了解“三山五园”,了解皇家在“三山五园”里真实的生活,朱强和团队别出心裁地将古人生活和园林景观融合在一起,在中、英文专著《今日宜逛园——图解皇家园林美学与生活》中,绘制了《三山五园清代皇室日历》《乾隆皇帝的圆明园“上元十二时辰”》《圆明园的前朝后寝布局图》《乾隆皇帝的山水巡游线路》等作品。在这些作品中,他们用直观、形象的方式为公众呈现了真实可信的帝王生活,进而帮助大家了解“三山五园”的特殊地位与多元价值。

朱强说,团队现在做的事,就像是在古今之间搭建桥梁,他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古代园林的研究与传承,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个宝贵的世界级文化遗产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最新推荐 更多>>